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一个备受瞩目的榜单便是中国两岸四地大学百强排名,而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一排名不仅涵盖了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高校,还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指标体系,对高校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师资质量和学校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对于广大考生、教育工作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来说,这一排名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排名背景与意义
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自2011年首次发布以来,便以其权威性和专业性赢得了广泛认可。这一排名不仅为两岸四地的高校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实力的平台,更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择校的重要参考。通过排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高校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潜力。同时,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排名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同行、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
二、排名指标体系
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涵盖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质量和学校资源四大类共13项指标。其中,人才培养方面包括研究生比例、留学生比例、师生比、博士学位授予以及校友获奖等指标;科学研究方面则涉及科研经费、顶尖论文、国际论文和国际专利等指标;师资质量主要考察博士学位教师比例、教师获奖以及高被引科学家等;学校资源则主要关注办学经费。这些指标既全面又科学,能够客观地反映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
三、排名亮点与特色
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的亮点之一在于其跨地区的可比性。由于两岸四地的高等教育体制差异较大,因此排名在选择指标时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确保所选指标能够共同适用于两岸四地大学的实际情况。此外,排名还采用了绝对数和相对值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与规模有关的指标进行了处理,以更好地体现大学的水平和质量。这一特色使得排名不仅具有权威性,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在排名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凭借突出的科研成果和顶尖学科布局稳居前两位;香港高校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则因国际化程度高、科研转化效率突出而跻身前列;大陆高校中,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凭借学科门类齐全、科研经费充足的优势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高校的优秀表现不仅为自身赢得了荣誉,也为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树立了榜样。
四、排名的参考价值与局限性
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为考生择校、学术合作以及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排名,考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各高校的实力和特点,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教育工作者则可以通过排名了解同行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发展战略;政策制定者则可以借助排名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排名的局限性。不同排名体系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软科排名虽然偏重科研
2020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41所内地高校入围前50强,你怎么看呢?
随着时间来到6月份,2020年高考日渐迫近,留给考生们复习冲刺的时间不多了!继金平果、校友会、武书连、软科等多个版本之后,近日,又有一份大学榜单出炉——2020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虽说各类榜单在高考前密集发布,都是希望成为指导高考生志愿填报的依据,但依笔者之见,参照高校在综合实力排行榜上排位来选择大学的做法不可取,毕竟每一份排名采取的评价指标及所占权重不一,会出现同一所高校,在不同榜单上排名悬殊很大的情况。
以2020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为例,依据的是社会声誉、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四大主指标以及18项二级指标,从量、质、均三维度综合分析。评价方法不同,最终呈现的排名结果自然会有所区别。在此次榜单的前50名中,内地高校表现强势,共占据了其中的41所,以下是具体排名情况,一起来看看你心仪的高校在什么位置吧!
“九校联盟”高校全部跻身十强
透过上述排行榜不难看出,在高校圈大名鼎鼎的“九校联盟”(C9)全部跻身了十强,这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第一层级高校。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由于受地域和区域经济影响等因素,近年来屡屡被质疑下滑。此番能够重回TOP 10,说明了两校依然有很强劲的实力,在其它榜单上名次靠后,与评价方法和指标有很大关系。
中科大跃升至第一
虽然此次榜单的10强高校阵营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但部分高校的具体排名还是引发了一定争议。首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反超清华、北大,跃升至第一位。其次是在“华东五校”中基本处于靠后位置的南京大学,此次力压了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最后是没有一个A+档学科的南开大学,排名第9位。不过,笔者还是坚持一贯的观点,顶尖名校间本身差距不大,不同榜单上排名有高有低基本是正常现象。
武汉大学“归位”
在近年来各类榜单上屡有亮眼表现的武汉大学,这一次无缘十强,排名第15。不过,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武大还是比较符合第15的排位。与武大同城的另一所985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名次则下滑较多,仅位列第23位,不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工科名校。
南方科技大学成唯一非“双一流”高校
在入围此次榜单前50强的41所内地高校中,排名第38位、来自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是唯一的非“双一流”高校。这所年轻的创新型高校,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排行榜中有如此惊艳表现,主要得益于其师资和科研方面的硬核实力。以师资为例,该校九成有海外工作经验,六成有在全球TOP 100高校高职或学习经历,高层次人才占比超四成,包括院士45人(签约引进与自主培养全职院士20人)。为此,南科大被视作有望突围新一轮“双一流”的热门院校之一。
最后,再次提醒广大高考生,对于大学排名,不论是何种版本,抱着“看看就好”的心态即可!对于上述2020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内地高校排名,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的媒体评论
一、清华、台大、港大居前三位,大陆大学授博士学位数量多
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念才教授表示,随着台湾地区作出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求学、承认部分大陆高校学历的决定,2011年9月首批大陆学生即将赴台就读,大陆与台湾、香港、澳门之间高校大门将越来越多向彼此敞开,两岸四地高等教育的交流互通已进入新阶段,开展两岸四地大学排名有助于学生挑选更适合自己的大学,也有利于大学间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依据的指标体系包括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质量、学校资源四大类共13项指标,7项产出指标各占10%权重,其它占5%。
在公布的前100名大学中,北京清华大学和台湾大学并列第一,香港大学位居第三。第四到第十名依次是:清华大学(新竹)、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交通大学(新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前十名大学中大陆的有4所,台湾和香港各有3所。澳门特别行政区排名最高的是澳门大学,排在第72名。
两岸四地大学中,研究生比例最高的前20所学校全部是大陆和台湾的大学,其中交通大学(新竹)、北京大学等7所大学的研究生占全校学生比例已超过50%。博士授予学位数量排名前十的,全部是大陆学校,其中多所大学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在1000个。留学生比例最高的前八所大学全部是港澳大学,其中6所大学的留学生比例超过20%。
二、大陆高校欠缺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大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排名设置了校友和教师获得诺贝尔奖和数学菲尔兹奖数量的指标。四地有三所大学培养过诺奖得主: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194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曾在台湾大学取得学士学位(1959)、在清华大学(新竹)取得硕士学位(1961)。李政道和丘成桐因没有取得过国内大学学位而不计。香港中文大学是两岸四地大学中唯一一个有教师在本校获得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的大学,其前校长高锟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论文被引次数是国际上公认的反映学术研究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在汤森路透公司“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统计公布的近三十年来在21个学科内全世界论文被引次数最高的6000余名科研人员中,香港科技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等港台高校都有多名高被引科学家,而大陆仅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个别学校有1名。
虽然大陆绝大多数大学已要求新聘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但大陆高校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显然尚有待提高。排名榜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占教师总数90%的10所大学,全部是港台大学,其他进入排名的港台大学的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大多在80%,而大陆地区只有北京师范大学一所学校博士教师比例超过80%。
三、科研能力:港台高校师均表现领先
按近五年在《自然》和《科学》两本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看,前三名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部是大陆高校,前十名(12所)中大陆大学有8所;但是,师均发表论文最多的是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前十名中大陆高校只有3所。
年度发表SCIE和SSCI论文最多的是浙江大学,前十名中大陆高校有9所;但是师均发表此类论文的前十名大学中,大陆高校只有1所,其它9所全部是港台高校。
清华大学(北京)的国际专利数量位居两岸四地大学之首,但是师均数仅位列第八位。除清华大学(北京)外,没有其它大陆高校能够进入国际专利总量和师均数的前十名。清华大学(北京)以近40亿人民币的数额位列“年度科研经费”第一,前十名中大陆高校有8所;但师均科研经费中最高的是香港大学,前十名中大陆大学只有3所。
“办学经费”总量前十名中有8所高校来自大陆,较去年排名增加2所,清华大学(北京)以82亿人民币的数额雄踞榜首,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广州)、武汉大学等进入指标前十的高校的“办学经费”也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台湾地区办学经费总量最高的是台湾大学,但今年名次下降至第12名;香港高校在生均“办学经费”方面延续往届优势,囊括该指标前五名,大陆地区有3所大学进入前十名,澳门和台湾地区生均经费最高的澳门大学和阳明大学分别位于第13名和第15名。